入門課程學員作業彙整

每週題目

5/2 - 徐銘謙 : 每人提交三題Q & A,提出一般人對手作步道或步道志工的疑問,並自己預想可能的答案或解決之道
5/9 - 黃于玻 : 
  1. 在生態資源的五個概念中,從物質、能量或多樣性中擇一說明,你認為步道開發應該考慮哪些事情
  2. 步道生態環境中最惡劣的條件是什麼,並思考應該如何克服它
  3. 參考案例,以生態資源的五個概念來分析此案例中的幾種說法何者成立 ? 你可能的處理方式 ?
5/16 - 文耀興
  1. 就您的認知而言,步道的定義為何?
  2. 面對步道的缺失問題,人為須介入的程度是多少?該如何拿捏?注意哪些事項?
  3. 參考圖片,以課堂所提之自然因子五個範疇 ( 地質、地形、植被、水、土壤 ) 的角度,來分析此步道現象的成因為何?而您會採用何種行走模式?以及該如何解決此步道課題?
5/23 - 李瑞宗 : 挑選一古道 ( 步道 ),嘗試探索並表達描述您對此古道 ( 步道 )的認識與想法

5/30 - 徐銘謙
  1. 無痕山林原則中有【發現的留其原貌】原則,以此原則面對古道的整修,有以下幾種規劃與設計的態度,你較認同哪一種說法,並請說明理由;若認為不能一槪而論,請舉實例說明,在何種情況下適用哪種原則?
    • 甲說:步道工法是隨著人類文明與技術發展進步而不斷變遷的,古道的維護本來就要因應當代的需要,採用更好的技術,不需非要原樣修復。
    • 乙說:理應復舊如舊,考據古道原有的路線、工法,依照原有的工法來加以修復。
    • 丙說:當代人的復舊,不要與原初古道混淆,例如保留原有古道段落,另以其他段落進行仿古復舊,以使考古與復舊有所區辯。
    • 丁說:古道復舊強調的是【場所精神】的延續,不一定工法要完全復古,而是強調其環境在地特性、發展出來的在地知識與生活文化的傳承的精神再現。
  2. 從無痕山林的原則來看,政府或企業舉辦大型的山徑越野競賽活動或是大規模的淨山活動,是否合宜?請舉實例並以無痕山林適當的原則說明理由。
* 參考場所精神的文章,當一個空間或場所的形成是由於居民長期日常生活的自發性行為而營造出來時,場所的自明性與文化特質就會自然顯現,這就是一種場所精神

6/06 - 徐銘謙 : 選定一條步道,應用本周課程,說明你將採取什麼具體行動 ? 為什麼 ? 按步驟將如何進行 ?

Comments